729日至731日,金融学院暑期硕博服务团在院长汪洋教授,党总支胡建国书记,陈伟峰副书记,副院长刘兴华教授的带领下,来到环鄱阳湖地区的永修、都昌、余干等地,开展生态金融建设调研活动。江西省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吴和平全程陪同调研,研究生辅导员周洪,部分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本次金融学院暑期硕博服务团鄱阳湖生态金融建设调研活动是研究生院暑期实践活动的重点项目,得到了研究生院的悉心指导以及江西省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大力支持。在为期三天的调研活动中,学院暑期硕博服务团深入鄱阳湖区,考察生态环境,走访湖区农户,调研金融服务。对环鄱阳湖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状况有了更清晰的感知,对利用金融服务手段助推湖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本报告以本次调研活动为依托,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对鄱阳湖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生态金融建设情况进行了阐述,对鄱阳湖国家自然保护区运行中的突出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据此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一、调研活动的背景和目的

1.调研背景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是享誉世界的湿地公园,加之地处国家级战略规划——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地带,对我省探索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发展路径有重要意义,对我省积极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美丽江西”、“美丽中国”有重要推动作用。

全面推进环鄱阳湖地区生态经济的快速发展,关键在于寻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没有经济效益,生态保护无从谈起;没有生态效益,经济发展成果也将得而复失。因此,我们开展本次调研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寻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佳结合点。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生态金融建设是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的有效形式。如何加快推进生态金融建设,使之形成助推生态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各级政府和学术界越来越关注的问题。我们试图以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切入点,调研沿湖地区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情况,深入考察当地生态金融建设状况,能够对环鄱阳湖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状况有更清晰的感知,对利用金融服务手段助推湖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最终探索出适合鄱阳湖区生态经济发展的生态金融建设路径。

2.调研目的

(1)  调研生态金融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国家级战略性区域发展规划,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也是我省实现快速崛起的核心发展区域。生态金融建设对于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长远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调研活动,实地考察环鄱阳湖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现状,了解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经济金融环境,把脉区域生态金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在此基础上,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借鉴国际国内生态金融建设的有关经验,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和解决方案。

(2)  搭建院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桥梁,加快推进产学研相互结合

我校历来高度重视服务江西地方经济发展,坚持立足江西,走向全国。长期以来,我校与江西各地方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我们希望通过本次暑期调研活动,进一步加强与环鄱阳湖地区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关系,推动双方在生态建设、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沟通协作,加快推进产学研相互结合的步伐。

(3)  推进“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在学院积极推进“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大背景下,如何不断的提升在校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是当前我们面临的工作重点。借助于本次实践调研活动的开展,希望能使研究生在不断提升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水平和综合素质,将专业理论知识用于指导实践,做到活学活用,真正体现研究生的学术水准、研究水平和实践能力。

二、鄱阳湖国家自然保护区概述

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83年,原名为“江西省鄱阳湖候鸟保护区”,1988年晋升为国家级,并更名为“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职能是保护鄱阳湖以白鹤为代表的珍稀候鸟和湿地生态环境,开展与生态保护相关的科学研究,科学地、可持续地利用自然资源。

    保护区位于鄱阳湖的西北角,地跨新建、永修和星子3县,管辖有沙湖、大汊湖、蚌湖、朱市湖、梅西湖、象湖、大湖池、常湖池、中湖池九个湖泊,总面积为224km²,现在正向全湖管理迈进,让保护的红旗插遍整个鄱阳湖。其中大湖池、沙湖归保护区所有,另外租赁了朱市湖、象湖和常湖池三个湖泊20年的使用和管理权。

    保护区内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完整,生物资源丰富。据初步统计,有鸟类310种、贝类40种、兽类45种、浮游动物46种、爬行类48种、浮游植物50种、鱼类136种、昆虫类227种、高等植物476种。鸟类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0种:白鹤、白头鹤、东方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金雕、乌雕、白肩雕、白尾海雕、大鸨;国家二级保护鸟类41种:斑嘴鹈鹕、白鹮、白琵鹭、黑脸琵鹭、红胸黑雁、白额雁、大天鹅、小天鹅、鸳鸯、黑翅鸢、黑冠鹃隼、鸢、苍鹰、雀鹰、凤头鹰、大鵟、普通鵟、白尾鹞、草原鹞、鹊鹞、白头鹞、鹗、游隼、燕隼、灰背隼、红脚隼、红隼、灰鹤、沙丘鹤、白枕鹤、蓑羽鹤、花田鸡、草鸮、红脚鸮、领角鸮、雕鸮、花头鸺鹠、斑头鸺鹠、鹰鸮、长耳鸮、蓝翅八色鸫;属于中日候鸟保护协定中保护的鸟类有153种,占该协定中保护鸟类总数的67.4%;属于中澳候鸟保护协定中保护的鸟类有46种,占该协定中保护鸟类总数的56.8%。每年到鄱阳湖越冬的候鸟数量多达60-70万只。越冬白鹤最高数量达4000余只,占全球98%以上。全世界80%以上的东方白鹳、70%以上的白枕鹤在鄱阳湖保护区内越冬。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鸿雁种群越冬地(数量达6万多只),也是中国最大的小天鹅种群越冬地(最高数量达7万多只),同时也是大量珍稀候鸟的重要迁徙通道和停歇地,有10余种南北半球间迁徙的鸻鹬类在鄱阳湖补充食物,其数量也达到了全球数量的1%以上,是候鸟迁徙的重要位点。

    保护区四季分明,景色怡人,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春天的鄱阳湖滩涂碧绿,是一片广袤无垠的大草原,有高高的南荻和芦苇,也有低矮成片的苔草和美丽的紫云英(红花草);夏天的鄱阳湖烟波浩渺水连天,是一汪无边无际的海洋,民间誉为“鄱阳湖海”;秋天的鄱阳湖硕果累累,稻浪滚滚鱼满仓,是一派丰收的景象;冬天的鄱阳湖枯水一线,滩涂尽显,看似荒凉,实则热闹非凡,数几十万越冬候鸟在此栖息,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候鸟天堂。

三、   生态金融建设概述

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史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经济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样,金融的发展与环境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自然环境是金融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为金融发展提供了生产条件和对象,同时它又是人类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废物的排放场所和自然净化场所。另一方面,金融发展也对自然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当金融发展建立在自然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时,金融的持续稳定发展能优化生态环境。金融发展为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提供资金和技术,促进生态环境的优化,而环境的优化又为金融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和基础,两者形成良性循环、协调发展。而当金融发展突破了环境承载力时,就会产生对环境资源的过度消耗,使许多环境资源面临枯竭或难以再生,反过来最终将制约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形成金融发展与自然环境的非良性循环。于是,在金融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基础上,“生态金融”应运而生。从整体上看,生态金融的核心是将自然资源存量或人类经济活动造成的自然资源损耗和环境损失,通过评估测算的方法,用环境价值量或经济价值量进行计量,并运用于金融资源配置、金融活动评价领域。从产融结合的特定角度来看,生态金融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从金融与环境的关系的视角,重新审视金融,将“环保”、“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注入其间,改变过去高消耗、低产出、重数量、轻质量的金融增长方式,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改善环境的金融发展模式,特别是要形成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态金融运行机制,以促进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以“金融”的眼光关注环保产业,为其发展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从而使环保产业得到金融支持而走上快速、稳健的发展道路。生态金融的推行,能够有效地弥补传统金融活动的种种不足。生态金融的推行能更好地发挥金融活动对社会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积极贡献,减轻消极影响。

从金融行业服务生态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生态金融是利用金融手段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力手段。

1.可使环保产业赢得金融的推助而渐入佳境。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它在调整产业结构和推动产业发展方面主要起到两个作用:

1)资金服务。改革开放30多年,金融已成为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环保产业的发展需要金融机构的鼎力支持。因为资金是现代市场经济的血液,产业发展必须解决资金问题。灵活有效地利用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就是一条解决资金不足的好方法。

2)信息服务。由于金融机构自身的特性,一方面,它联系着千家万户、各行各业,信息来源多、范围广;另一方面,出于自身的发展需要,它也要主动研究市场动向、产业政策,捕捉市场情报、产业信息。同时金融机构先进的电子化手段又为各类信息的迅速传播提供了保障。因此金融机构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可以为环保产业提供较为准确的信息,引导和推动环保产业的较快发展。

2.可提高环保产业保护环境的效果。人类的长期生产实践表明,生态环境的破坏常常是不可逆转的,对遭污损的环境作事后补救往往比较困难,后治理将会引起高代价。例如,当生物的多样性因生长环境的改变而丧失时,治理会变得毫无意义。又如,污染和破坏性的海洋捕鱼技术已经在不少地区破坏了海底的生态平衡,使一部分海洋生物失去了生存的条件,从而使这些海洋动物绝种。现在若想消除这种损害的后果,恢复原来的海洋生态平衡已经没有可能了。环境问题的复杂性与系统性告诉我们,事前预防比事后治理更为重要。因此,推行生态金融,利用经济手段在事前对环境污染进行防范与控制,环保效果更佳。

3.可降低发展环保产业的成本。资金是经济的“血液”,几乎所有经济活动都离不开金融的参与,因此推行生态金融,对环保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经济上更为合理。金融部门以环保为融资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企业的环保意识与环保行为,大大减少了用在污染发生后补救上的开支。

综上所述,加快推进生态金融建设对于促进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的发展进而促进生态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四、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保护工作任务繁重,保护经费缺口较大

硕博服务团先后考察了鄱阳湖区的吴城、都昌、余干等保护站,通过参观保护站基础设施建设,与保护站工作人员举行座谈会,走访保护站附近湖区群众等形式,实地了解保护站工作开展的基本情况和湖区执法环境,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一手资料。据了解,保护站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深入湖区实施巡防,实时观测湖区环境,依法打击偷猎行为。湖区面积辽阔,环境复杂多变,仅仅依靠高科技设备进行监测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动员大量工作人员全方位、分片区地开展巡防工作,才能有效打击偷猎、捕杀候鸟的行为,有效记录湖区生态环境、水文状况、候鸟活动区域的变化;

二是深入群众开展湿地、候鸟保护的宣传工作。湖区一些群众文化程度较低,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又容易受眼前的实际利益驱动,对鄱阳湖湿地保护和候鸟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各湖区保护站需要经常深入群众开展宣传工作,特别是在针对候鸟保护实施的禁渔期,宣传工作尤为重要;

三是慰问湖区群众特别是生活困难的群众。湖区的生态保护措施特别是一定期限的禁渔措施,对长期以来“靠水吃水”的湖区百姓生活影响较大。湖区保护站对于生活困难的渔民,会定期开展发放生活用品、慰问金等慰问帮扶措施,部分缓解因禁渔给他们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

从上述保护站的工作任务来看,涉及湖区环境监测、湿地候鸟保护、湖区执法、生态保护宣传等诸多方面,工作繁琐,任务艰巨。这些具体工作在落实中又是极其困难的,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工作经费缺乏。各保护站的经费主要来源于省政府拨款和湖区各地方政府的补贴,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并且数量并不能满足各保护站日常运转所需。

以管辖湖区面积最大的都昌保护站为例,其一年的工作经费不超过20万元,来源主要为省政府拨付的保护经费15万元和都昌县政府补贴的经费5万元。这些经费除了应付必要的办公经费和保护站日常运转所需,还要组织规模较大的执法检查,开展湖区湿地候鸟保护工作宣传,以及对湖区困难群众的慰问帮扶。因此保护站的工作经费捉襟见肘,缺口较大。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展鄱阳湖自然保护工作难度可想而知,面临的挑战也非常艰巨。

2.开发与保护难以兼顾,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建立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鄱湖平原是我国著名的粮食及农作物生产基地,沿湖地区是闻名遐迩的江南粮仓和鱼米之乡。硕博服务团在参观考察过程中发现,尽管坐靠鄱阳湖这一环境优美、资源丰富的“绿色明珠”,大部分湖区百姓却并不富裕。当地经济也主要依靠种植业和渔业为主,仍然是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经济。充分利用湖区自然资源,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现代化农业产业,高效利用生态型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尚未得到应用。

鄱阳湖区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是举世闻名的湿地公园和候鸟王国,自然景观享誉世界。同时,湖区也有大量历史文化遗迹,人文景观也不逊色。然而,我们在调研中发现,鄱阳湖区的旅游开发较为滞后,湿地、候鸟两大旅游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旅游项目的品牌意识依然薄弱。相较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深度挖掘和精细加工就显得更加落后,基本没有形成有区分度和辨识度的历史文化景观,不少景观的加工显得极为粗糙。因此,旅游业在湖区各项产业中仍然不占重要地位,旅游收入依然偏低。

如前所述,湖区经济开发任重道远,而生态保护工作并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甚至要牺牲湖区百姓的一些利益。尤其是保护区实行的禁渔、禁牧措施,给原本依靠捕鱼、养殖为业的湖区群众生活带来现实困难,而禁渔、禁牧导致的大量闲置劳动力又得不到妥善安置,反过来给湖区环境保护工作带来负面效应,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环境保护与经济开发之间的两难处境,让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所辖各保护站的工作显得尤为艰难。虽然他们积极争取省市各部门的财政补贴,但政策前景依然不够明朗。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基于鄱阳湖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建立,“环境财政”尚未施行,面向市场的生态保护资金投融资体制也未放开,基于环境保护的税收制度改革也没有开展。这些都使得湖区生态保护工作没有坚强的政策支撑和财政支持。正因如此,湖区百姓在一定程度上是抵制保护措施的,一些贫困百姓有时为了生存不但违规捕鱼、放牧,而且甚至进行偷猎候鸟的行为,这对于保护工作是不小的冲击。如何解决湖区百姓的就业和生活保障问题,从而他们对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工作的支持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3.保护工作缺乏效益,地方政府投入积极性低

鄱阳湖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经费投入大,保护周期长,消耗资源多,同时又涉及多方利益,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硕博服务团在调研中发现,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很早就开始着手推动湖区的经济开发工作。比如鉴于湖区越冬候鸟数量繁多,种类齐全,珍稀品种集聚的特点,管理局和各保护站希望深度开发越冬候鸟观赏项目,进而带动整个鄱阳湖区旅游业的发展。然而,湖区涉及县市较多,如何共同开展旅游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何负担旅游区域日常运转和维护费用,如何合理分配旅游项目收入,不仅涉及多方利益,而且关系到旅游开发大局,处理起来极为棘手,项目落实困难重重。管理局虽经多方努力,希望能借重旅游项目的开发探索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环境保护新路,但由于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配套措施难以跟进,缺乏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本进入湖区旅游资源的开发,这一设想最终没能落实到位。

正是由于鄱阳湖区的自然保护工作不能在短时间内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湖区地方政府也就缺乏加大保护力度的动力。一方面是湿地、候鸟、野生动物的保护经费不得不投入,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又深感财力有限,不愿意将有限的财政经费投入没有经济效益的环境保护中区,这就造成地方政府在职权范围内腾闪挪移,推诿扯皮,能少给的尽量少给,能不给的就避而不谈。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各保护站的工作经费大体还是以省级财政直接拨付为主,地方财政投入少之又少,我们调研的多个保护站点,也仅有都昌县级财政给当地野生动物保护局拨付了5万元经费。在中国内目前的行政环境和财政体制下,地方政府对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态度不积极、支持力度小的情况下,其他行政管理执法部门对湖区保护工作也就相对消极,很多需要地方政府支持和管理部门配合的保护工作,开展起来也就显得较为困难。这些都给鄱阳湖的环境保护和生态维护工作造成不小困扰。

4.执法监管存在体制性障碍,保护工作执行力较低

鄱阳湖区的自然保护工作千头万绪,错综复杂,需要有顺畅的监管体制、良好的执法环境和高效的执行力度。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得湖区执法监管工作存在相当程度的障碍,保护工作因而缺乏执行力。比如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管辖的湖面面积只有鄱阳湖总面积的5%左右,在很多湖区并没有管理权限,这就造成监管空白和管理漏洞。

湖区保护工作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监督权和执法权的分离。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湖区的很多站点,保护站只有监督权限,而无执法权力。各保护站点在日常巡防工作中,更多的是监查环湖区域地方政府林业渔业主管机构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具体落实情况,而不是直接执法。如果巡防过程中发现有偷猎、滥渔等违法行为,则需要联合当地执法部门开展联合执法。这样不仅造成执法效率不高,监管渠道不畅,而且容易贻误最佳执法保护时机。在这种监而不管,查而难办的局面下,势必造成执法资源浪费严重,监管体制出现扭曲。执法力度不够,执法不够及时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一些不法分子的侥幸心理,也导致很多“漏网之鱼”的出现。

如前所述,湖区各保护站点本身需要承担较为繁重的任务,而执法权限不到位,势必又使其花费大量时间在与各执法部门、各地方政府的沟通和协调上。一些地方政府和相应的执法部门对湖区自然气候状况不了解,对湿地候鸟保护缺乏经验,对保护工作的日常性、长期性和复杂性没有充分认识,加上缺乏直接经济效益而积极性不高,这些都给鄱阳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不小困扰,集中反映为保护工作缺乏执行力,许多工作较为被动。因此,健全鄱阳湖区自然保护的监督执法体制势在必行。

5.工作人员待遇较低,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硕博服务团通过对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的考察,与保护站工作人员进行座谈,对比同一层级行政单位员工薪酬待遇等方式,对湖区自然保护工作人员的薪酬收入和生活待遇进行了认真调研。我们认为保护站工作人员的薪酬待遇与其担负的繁重的工作任务和面临的艰苦的工作条件不相符合。

鄱阳湖保护区是我国最大的生态保护区之一,整个的湖区面积有16.69万平方公里,湖体面积有3583平方公里,湖岸线长有1200公里。如此广阔的保护区域,给保护区管理局和各保护站带来的监管巡防工作是艰巨的。加之保护区域内水路复杂,交通条件极为不便,保护站工作人员对湖区巡防一次就要历时一周,巡防工作开展得非常艰苦。然而,根据我们的调研,保护站工作人员的薪酬待遇却一直偏低,固然有财政紧张、经费不足等因素,但各级政府对保护工作重视不够,财政支持不足有关。

正是基于工作条件艰苦、薪酬待遇偏低、工作地点偏远、生活设施较差等因素,各基层保护站难以吸引优秀人才从事鄱阳湖区的生态保护工作。根据我们的调研,各基层保护站受过高等教育的在岗员工依然较少。保护区基层站多数地处比较偏远的湿地周边,工作条件差,工作环境也比较恶劣,办公地周边几乎没有什么生活配套设施,这对于适应了现代都市生活的大学生来说是很难适应的,加上保护站经费紧张,每年能够发放的薪金和补贴较低,这对于需要在未来几年成家立业的大学生来说几乎是没有吸引力的。寥寥无几的大学本科毕业生也多是由管理局下派到各基层保护站接受短暂锻炼的,真正扎根基层的大学生几乎没有,这对鄱阳湖区自然保护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和专业素质提升带来了很多困难,对保护工作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6.保护工作以行政部门主导,社会力量有待加强

根据我们对鄱阳湖区的考察和调研,可以明显发现湖区的自然保护工作基本由行政部门主导,行政部门既垄断了环境保护资源,也承担了绝大部分保护工作。由于鄱阳湖区面积辽阔,人口密集,路况复杂,保护工作难度极大。单纯依靠行政部门“一手包办”自然保护工作,已经不能满足日趋复杂愈益艰巨的保护任务。引入包括湖区居民、环保组织、志愿者在内的社会各界齐抓共管已经成为环境保护工作的总体趋势,也是国际通行的环境保护惯例。然而,经过在鄱阳湖区的参观考察和调研走访,我们发现虽然有一些环保组织成立相应的湿地保护协会和护鸟协会,但整体力量仍然相对薄弱,管理体制尚不健全,运营经费十分短缺。政府部门也没有出台相应的规范性文件指导支持民间组织投身环境保护工作。环保组织从事湖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仍难困难重重。

经过多年努力,鄱阳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成绩巨大,成效显著,湖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缓解,湖区居民的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初步实现了人、鸟、湖和谐共处的有利局面。正是由于环保工作取得的积极成效,使得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威胁不再像以往那样近在眼前,不少湖区居民已不认为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到自己的生存环境,他们对鄱阳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态度消极,更遑论主动投身环境保护工作。湖区居民环保意识薄弱,必然造成生态保护应者寥寥。

江西作为地处我国中部的欠发达省份,面临着加快发展经济,着力改善民生的繁重任务。不少地方政府虽然口头上一再表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但基于现实的政治、经济利益考量,“先要金山银山,再求绿水青山”的行政思维更多是“中部塌陷”下的无奈选择。在此情况下,行政当局和社会舆论更多关注的是如何为经济发展落后局面纾危解困,自然保护、生态治理也就成为“口头上的政治正确”,实际上必然曲高和寡。

五、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快推动生态金融建设

鄱阳湖区的自然保护工作之所以还面临着较大困难,根本原因在于经费投入不足,财政支持力度不够。单纯依靠政府有限的财政经费投入,不能从根本上缓解湖区保护工作所需要的大量经费。在这样的情况下,引入现代金融手段,通过资源的跨时空有效配置来解决这一问题就成为题中应有之义。而要实现金融途径服务生态保护,加快推进生态金融建设就成为当务之急。具体而言,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鄱阳湖区自然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

一是健全区域金融组织体系。鼓励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区域内设立分支机构,大力引进知名外资银行落户。支持区域内城市商业银行改革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银行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建立适应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小型银行、社区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支持和满足不同层次的、多样化的农村金融信贷需求。加快建立商业性、政策性和专业性保险共存的多层次保险市场体系。推进区域证券期货、金融租赁、信托公司发展,提供多样化的资金融通服务。推动区域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担保体系,广泛吸引各类资金进入商业性担保公司。引入和建立独立、客观的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探索建立统一的信用评价体系和信用评级机构认证制度,解决湖区中小企业无法确定信用等级的融资难题;
   
二是大力开发生态金融产品创新。围绕生态经济发展要求,鼓励创新生态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争取人民银行总行在再贷款、再贴现方面给予支持,衔接国际金融组织帮助全省推进节能减排和绿色信贷的示范项目建设。推动设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股权(产业)投资基金、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基金和行业性的创业投资基金。鼓励区域内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推动企业债和短期融资券,提高企业直接融资能力。鼓励保险公司分设农业保险、环境保险和科技保险等专业保险品种,开展保险资金投资未上市公司股权试点。鼓励区域的银行机构支持区内企业开展资本运作,通过兼并、收购、重组等方式实现间接上市融资。积极推进区域金融机构的公路、电力等基础设施贷款的证券化;
   
三是着力调整信贷结构。注意引导银行类金融机构在信贷政策上注意向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倾斜,向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倾斜。引导区域内银行,特别是湖区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着眼于长期投资,积极向所需资金大,见效时间慢,投入风险也较大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旅游业发放信贷资金。可以创新信贷支持方式,对于鄱阳湖区而言,可以共同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循环经济等项目。有关政策性金融机构可以对湖区自然保护工作提供优惠利率的贷款,并且提供相应的金融支持。

1、    大力发展湖区循环经济

鄱阳湖区自然保护和生态治理工作的推进,离不开鄱阳湖区循环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湖区生态循环经济,是充分考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必然选择。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湖区经济发展。

1)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建立循环经济, 关键之一是改革现行的经济核算体系,从企业到地方政府建立一套绿色经济核算制度,包括企业绿色会计制度、政府和企业绿色审计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等。在经济核算体系中,要改变过去重经济指标、忽视环境效益的评价方法,开展绿色经济核算, 并纳入政府统计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在经济核算过程重,必须把产品和企业对环境的影响作为评价产品和企业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通过这套核算办法扣除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使人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既明确显在的正价值,更重要的是也看到潜在的负价值,使人们抛弃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建立相关法律法规。一方面,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各地市应尽快制订“《中

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实施细则”,将循环经济作为一项法律原则予以规定, 从而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更明确的法律依据。另一方面,应通过立法明确政府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中的职责,要求政府在各种规划中,合理安排工业、农业、商业的布局,以减少资源的损耗和污染的排放。同时,应通过立法强制重点企业实施循环经济,并规定消费者在循环经济中的义务,以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

3)强化科学技术支撑。循环经济是人类社会对大量生产、消费和废弃的传统

经济发展进行深刻反省的结果,离不开先进生产技术的支撑。因此,应以濒临湖区的南昌、九江等中心城市为科技龙头,借助外来智慧,开发、建立一整套循环经济“绿色技术支撑体系”,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撑。

4)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区域内循环经济的发展将是长久的系统性工程,需要

大量的资金投入。要在积极申请国家项目和资金援助的同时,大力提高当地政府对环保的投入比例。同时,积极探索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循环经济发展基金,专款专用,发挥其引导作用。此外, 建立多元化筹融资体系,为循环经济型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投融资环境。

3、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补偿机制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环境经济政策。主要针对区域性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领域,是一项具有经济激励作用、与“污染者付费”原则并存、基于“受益者付费和破坏者付费”原则的环境经济政策。对于鄱阳湖区而言,尽快建立相应的生态补偿机制,对于调动广大湖区居民的积极性,提高自然保护工作的认可度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从鄱阳湖的现实状况来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快建立“环境财政”。把环境财政作为公共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财政转移支付中生态补偿的力度。在省级政府设立生态建设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环鄱阳湖地区的各级地方政府财政也要加大对生态补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

二是完善现行保护环境的税收政策。增收生态补偿税,开征新的环境税,调整和完善现行资源税。将资源税的征收对象扩大到矿藏资源和非矿藏资源,增加水资源税,将现行资源税按应税资源产品销售量计税改为按实际产量计税,对非再生性、稀缺性资源课以重税。通过税收杠杆把资源开采使用同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率。

三是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全社会支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融资体制。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投融资体制,既要坚持政府主导,努力增加公共财政对生态补偿的投入,又要积极引导社会各方参与,探索多渠道多形式的生态补偿方式,拓宽生态补偿市场化、社会化运作的路子,形成多方并举,合力推进。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建设投融资机制,积极引导国内外资金投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支持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生态建设、环境污染整治的投资。积极探索生态建设、环境污染整治与城乡土地开发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在土地开发中积累生态环境保护资金。积极利用国债资金、开发性贷款,以及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的贷款或赠款,努力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格局。 

四是积极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模式。引导社会各方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培育资源市场,开放生产要素市场,使资源资本化、生态资本化,使环境要素的价格真正反映它们的稀缺程度,可达到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双重效应,积极探索资源使(取)用权、排污权交易市场化的补偿模式。完善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有偿使用制度,加快建立水资源取用权出让、转让和租赁的交易机制。探索建立区域内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分配机制,逐步推行政府管制下的排污权交易,运用市场机制降低治污成本,提高治污效率。引导鼓励生态环境保护者和受益者之间通过自愿协商实现合理的生态补偿。

4、注重引入民间力量投身湖区环境保护工作 

鄱阳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仅仅依靠政府的行政力量很难完全胜任艰巨而且繁重的保护工作。因而,各级行政部门要注意引入社会力量投身环境保护工作,并为其创造良好地工作环境,形成行政部门与社会力量齐抓共管的生动局面。

一是与环保组织开展深度协作。目前鄱阳湖区已经活跃了一些较为著名的环保组织,也成立了相应的湿地保护协会和护鸟协会,但行政部门与他们的合作整体而言尚处于初级水平。一方面,要善于利用环保组织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人力资源,将其整体纳入到湖区生态保护的整体框架,另一方面可以率先出台地方性法规,引导民间环保组织投身湖区生态保护,以立法的形式保障其工作环境。同时,可以充分利用环保组织在环保宣传方面的天然优势,加大对鄱阳湖区的环境保护宣传工作。

二是充分调动湖区百姓的积极性。湖区环境保护离开湖区百姓的支持就是一句空话。要加大对湖区居民的宣传引导,特别是加强对湖区禁渔、禁牧政策的解释。使其认识到湖区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关系其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福祉。要注意发挥湖区居民的优势,全民参与,坚决与各种偷猎、捕杀、贩卖候鸟和野生动物的行为作斗争。

三是吸引志愿者参加自然保护工作。鄱阳湖管理部门要注重对环保工作志愿者,特别是大学生志愿者群体宣讲鄱阳湖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吸引这些志愿者参加湿地、候鸟保护工作。尤其是针对大学生群体,要鼓励他们利用寒暑假等机会来鄱阳湖区开展研究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使这些富有朝气和活力的新生力量成为鄱阳湖生态保护的使者。

5、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

   长期以来,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和各保护站的员工为湖区环境保护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付出了艰苦努力,取得了辉煌成就和丰硕成果,其中也涌现出许多先进事迹。加大对鄱阳湖地区的宣传保护工作,对于树立全民环保意识,进一步提高鄱阳湖的知名度,为下一阶段深入开展环境保护工作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加大鄱阳湖区生态保护的宣传力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与新闻媒体的宣传报导相结合。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站等新闻媒体的舆论作用,不断扩大环境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推动环境宣传教育向纵深发展,制订了各种奖励措施,鼓励基层员工多投稿,投好稿。
   
二是与环保各项活动相结合。做好环保各项活动的宣传报导,与“六.五”世界环境日、法制宣传日等特定节日相结合,积极参加宣传活动,宣传环境保护,提高民众环境意识。同时与“湿地保护日”、“爱鸟周”等活动紧密结合,举办一系列具有鄱湖地区特色的环保活动。

三是与宣传个人先进事迹相结合。环境保护工作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人,鄱阳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个人和先进事迹,将这些先进个人和先进事迹通过新闻媒体、网络等形式传播,可以让社会各界对湖区生态保护工作有更直观的了解和更具体的感受。

四是与培训教育相结合。把环境教育纳入员工培训教育计划,定期举环保征文和环保专题讲座,不断提高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定期开展湖区企事业单位环保知识培训,推动湖区宣传教育全面开展。

6、加强湖区环境保护人才队伍建设

如前所述,鄱阳湖区由于工作条件艰苦、薪酬待遇偏低、工作地点偏远、生活设施较差等因素,各基层保护站难以吸引优秀人才从事鄱阳湖区的生态保护工作。如果这种趋势长期发展下去,必然会对湖区自然保护和生态治理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鄱阳湖环保当局必须优先考虑加快落实的重要问题。

一是要改善员工的物质待遇。湖区各基层保护站点要注意改善湖区的生活条件,加快生活设施和相关休闲娱乐设施的建设;省级财政和各级地方政府要从长远考虑,逐步提高工作人员的薪酬待遇;人力资源部门可以专门制定相应的措施,吸引大学毕业生等高学历群体去基层保护站工作。

二是加大对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注重中青年技术骨干的培养。按照专家成长规律,结合科研业务发展的重点领域,有计划地重点培养一批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技术骨干,使他们在有利于发挥其专业特长,适合专业技术工作特点,提高其业务水平的重要技术岗位上,有计划地选送有前途的专业技术人才去高校和科研院所培训。同时积极引进在环保监测技术、候鸟保护和医疗技术等鄱阳湖区生态保护工作亟需的专门技术人才。

三是建立终身教育制度。要把员工培训作为湖区保护管理工作的重点任务。邀请在这一领域具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来授课、讲学、传授经验。把员工接受培训的次数和效果纳入员工绩效考核范围。同时,也要加强对环保管理部门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并将其作为其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四是建立人才公平竞争机制。破除论资排辈的旧观念,继续推行公开招聘和竞争上岗制度,完善目标责任制考核,积极推进干部交流,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对有培养前途的重点人才,通过重点培养,可按有关规定和程序破格提拔使用。

经过多年努力,鄱阳湖区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工作已经取得了突出成就,湖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经得到扭转,湖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但也应该看到,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在建设、运转中依然存在许多较为严重的问题和深层次的矛盾。只有通过推进湖区循环经济发展,加快生态金融建设,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注重引入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才能有效推动湖区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工作取得新成效,才能逐步实现人、鸟、湖和谐相处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