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赣江金融高端论坛暨《财贸经济》征文研讨会”第一分会场成功举办

1225日上午,“第五届赣江金融高端论坛暨《财贸经济》征文研讨会”第一分会场于线上成功举办,因疫情原因,本次论坛全程采用线上方式进行。此次研讨的主题是“ESG与宏观金融”,会议由江西财经大学周闯博士主持。


会议伊始,周闯博士首先介绍了论文《“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政策的融资成本传导渠道研究》。文章通过建立纳入了企业生产的碳排放外部性的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了绿色金融政策对碳排放和绿色发展的影响,从理论上揭示了绿色金融政策的融资成本传导机制,探讨了实现绿色发展的最优绿色金融政策问题。通过研究发现:绿色金融政策能通过改变企业外部融资成本或综合资金成本影响生产要素的配置,进而对生产活动带来的碳排放和绿色发展产生影响。此外,研究还发现,只有在普通企业生产造成的生态环境损耗成本超过产出本身这一极端情形时,要素完全配置给绿色企业才是最优的,在通常情况下,普通企业的生产活动仍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要素的绿色配置存在一个上限,超过该限度时不利于经济整体的绿色发展。


紧接着,潘冬阳博士对这篇论文进行了点评。他首先肯定了本文的理论价值,指出本文对于当前绿色金融方面的研究做出了很好的理论基础性贡献。但是,他也提出本文在分析机制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在绿色金融政策对于融资成本影响机制方面的研究还可以继续进行深挖。此外,还可以进一步将文章结论与现实进行结合,丰富文章的结论对于指导现实政策实施方面的内容。


之后,潘冬阳博士介绍了论文《金融政策与经济低碳转型:基于增长视角的研究》。文章通过构建内生增长模型,探讨了绿色金融政策对经济低碳转型的影响,并结合部分财政政策,研究了不同政策间组合搭配的方式,同时还探讨了疫情冲击下经济复苏和转型的路径。文章研究表明:第一,金融约束对经济低碳转型效率具有显著影响,各经济部门之间金融约束的差异会延缓经济的绿色转型,而绿色金融政策可以改善这一情况。第二,在促进经济绿色转型方面,绿色金融政策与传统财政政策可以发挥相似的作用,二者相搭配可以更好的节省政策成本并提高政策效率。第三,新冠疫情冲击会延缓经济绿色转型的进度,但绿色金融政策可以减少疫情冲击的影响,并加快绿色转型的进程。


对于这篇论文,张岳博士进行了点评。他认为本文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特别是在实证研究大行其道的今天,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对问题展开分析比较难得。此外,文章的一些结论也十分具有新意,比如“随着环保技术的进步,绿色金融政策可以逐步退出,不需要永久实施即可带来可持续的经济低碳转型。”但是,文章内还是有部分定义的严谨性、合理性有待商榷。

然后,张岳博士介绍了论文《金融科技促进了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投放吗?

基于门槛效应的非线性关系检验》。文章以2013——2019年全国47家商业银行数据为样本,在利用文本挖掘法构建金融科技运用指数的基础上采用门槛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第一,商业银行金融科技运用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自身绿色信贷的投放,但这种促进作用存在“边际效应”非线性递增特征,即当商业银行金融科技运用水平超过一定门槛值后,其对绿色信贷投放的促进效果将被放大。第二,金融科技运用水平对绿色信贷投放的促进作用还会受到市场竞争程度和董事会独立性的影响。当市场竞争程度达到一定水平时,金融科技对绿色信贷投放的促进作用将被放大,当董事会独立性超过特定门槛值后,金融科技对绿色信贷投放的促进作用才显著。第三,从金融科技不同应用维度来看,金融科技在风险控制中的应用对绿色信贷投放的促进作用最大,在产品服务、运营管理、营销中的应用带来的促进作用逐步减小。


针对这篇论文,周闯博士进行了点评。他认为本文的创新主要有三点:一是从探讨影响绿色信贷的因素着手,而非与多数文献那样讨论绿色信贷的经济效应,本文关注金融科技因素的积极作用。二是从银行微观决策的视角,讨论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治理结构对绿色信贷投放的影响。三是创新性地构建金融科技指数,并分四大维度看待其作用规律。这些创新都具有较好的新颖性,论文立意颇高,思路清晰,论证方法科学严谨,研究结果对于深化绿色金融体系改革,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都有着积极指导意义。但是,文章在论证理论机制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后续进行更多的论证工作。


随后,周闯博士介绍了论文《中央银行数字货币应享有利息吗?——基于货币搜寻模型的理论分析》。文章首先通过将盗窃及其相关的货币运行成本和匿名支付效用纳入分析框架,构建了货币搜寻基准模型,以此作为后文比较的基准,再将中央银行数字货币引入经济系統,建立了拓展的双货币模型,最后,针对两种法币类型接受面不同时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的付息问题进行了分析,并评估了我国数字人民币在试点阶段不计付利息与我国国情现实的适应性。根据分析,文章主要有以下结论:第一,政策当局在设定CBDC名义利率时会受到私人主体成本与收益权衡过程的影响和约束。第二,两种法定货币的流通范围对私人主体的权衡和政策当局的CBDC利率设定均具有重要影响。第三,当两种法定货币流通范围相同时,政策当局要追求CBDC占优的结果,这就要求其净名义利率必须高于一个由传统法币失窃概率和匿名效用所决定的阀值。第四,当两者流通范围不同时,CBDC名义利率是否超过阀值决定了整个经济体是进入传统法币为唯一交易媒介的合并均衡,还是进入两种法币类型分别作为不同场景交易媒介的分离均衡。


关于这篇论文,吴翟博士进行了点评。他认为本文的视角十分新颖,文章立足于两种法定货币类型所构成的双货币体系环境,刻画中央银行数宇货币和传统法币在货币运行成本和匿名交易方面的差异特征,通过建立货币搜寻模型对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的付息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现阶段我国中央银行数字货币试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他也认为文章所用模型当中对于相关定义的解释还不够精准,数据取值也可以进一步精细化。


最后,吴翟博士介绍了论文《约束性环境规制与企业全球价值链升级——来自“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的经验证据》。文章以“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为连续政策冲击,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对约束性环境规制的全球价值链升级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最终得出:面对严格的约束性环境规制,企业一方面能够“倒逼”新产品创新补偿,出口相对清洁产品;另一方面也能够加速产品转换,逐步淘汰 “高污染”产能;同时推动生产效率提升,进一步减少污染。进一步异质性检验还表明,约束性环境规制的全球价值链升级效应主要表现在非外资企业,小规模企业与资本密集型企业。


周闯博士对这篇论文进行了点评,他认为本文紧扣当前热点话题,对制度背景的介绍十分完整,实证设计也非常规范,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但是,他也为文章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实证环节中变量的选取与文章碳达峰、碳中和的主题相合性存在一定的疑问,需要进一步斟酌。第二,异质性检验中对于个体异质性检验的处理不够清晰,需要进一步阐明。第三,政策实验对象的选取是否合适,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作者/过江明 作者单位/金融学院  图/过江明 图片作者单位/金融学院)